风尚就像饭局,不同口味一起制造温暖

阿荣
阿荣
2013-02-14 08:41:03
来源:潇湘晨报

倘若要评选2012年中国最火的纪录片,非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莫属,堪称2012年的一个“社会现象”。它第一次把纪录片变成了大众参与讨论的风尚现象。而本片导演陈晓卿,受邀成为了本次“你好,公民”癸巳·潇湘风尚大典的专业评审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,陈晓卿坦言,他所理解的“风尚”就像一次饭局,各种人的各种意见争鸣共处,最后还是会融合在一起,制造温暖和乐趣……

[评委简介]

“能做纪录片人是件幸事”

即便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在2012年爆红,但观众中记住毛豆腐、记住诺邓火腿的人,还是远超过了记住“陈晓卿”这个名字的人。其实在“舌尖”之前,陈晓卿已经有20多部作品,还凭借《龙脊》和《森林之歌》等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获过不少奖项。

此外,他还拍摄过一些历史题材的作品,如《见证·影像志》《一个时代的侧影》及文献纪录片《刘少奇》,都产生了不小影响。

在他看来,纪录片更像一种生活方式。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年轻纪录片人,他们或许还肩负着其他职业,并不完全靠拍摄养家糊口,但他们关注一个题材往往能够非常长,一直坚持自己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着影像梳理。

“活在当下的中国,能做纪录片人是幸事,周遭正经历千年未有的变局,值得记录的太多。”陈晓卿说。

他的点评

想看看《北正街》,想聊聊旷惠民

在潇湘风尚大典“年度风尚网民”的入围候选人中,有位叫“@陈实”的网友,是湖南大学大三学生,他和同学们一起在微博上传了一部名为《寻找长沙人丢失的记忆——北正街》的纪录片,受到本地网友追捧。这部时长14分44秒的纪录片,全部用长沙方言讲述。在北正街居住了62年的张爹爹面对镜头叙述过去,年轻的80后、90后也对即将拆去的老街有各自的回忆。

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陈晓卿透露:他虽然不擅长表扬年轻人,但有兴趣看看这部片子。做影像纪录的人,或许有那么几分相似:都接着地气,都在记录普通人的面貌,在为时代整理相册档案。

同样吸引到他点评的,还有“年度生活家”的入围候选人,纪实摄影师、2012年荷赛获奖者旷惠民。旷惠民是湖南湘潭某国企的工会干部,获奖作品是《毛泽东与故乡人》。他每年都数十次往返湘潭与韶山,对毛泽东主题的拍摄开始于1993年,20年来一直坚持用最质朴的纪实手法记录。“长期关注一个事件一个生活环境,并把它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”陈晓卿说,旷惠民所做的事情,传递了时间的重量。

他的理解

风尚不是特立独行,更不是盲从

陈晓卿本身就是个好吃之人。他的手机里,有无数张自己拍的美食照片,还有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“数据库”——地址、电话、招牌菜等等。

在他的美食专栏里,不吝用最动情的溢美之词推荐平民美食,比如螺蛳粉、牛肉面或肉夹馍。他曾经受邀为一个明星餐厅评比作推荐,就按个人喜好推荐了,没过几天主办方打来电话:“我们去那个餐厅拍照,发现人均才20块钱,你确认你推荐的是这家吗?”

陈晓卿也爱组饭局,“老男人饭局”在京城媒体圈里颇有名气,参与者包括《读库》主编老六、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的王小峰、作家兼出版人杨葵、微博名人王小山等等。他们聚在胡同深处的小馆子吃饭喝酒,不聊工作,“纯粹相互挤兑”,同时“琢磨些有趣的事情,想些终极无法解决的事”,从中获得温暖与乐趣。

“饭局是一种交流,与美食没多大关系,各人吃各人的,都有自己的爱好。”陈晓卿告诉记者,这就跟他理解的“风尚”二字类似,是和而不同的各种观念相处在一起。风尚不是特立独行,也不是盲从众人。

(  来源:潇湘晨报   记者/张莹长沙报道 )

©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。
标签:中国最火的纪录片    《舌尖上的中国》    风尚    陈晓卿    风尚大典    美食    年度风尚网民    
你该读读这些:一周精选导览
更多内容...
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